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是辽宁“原字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辽宁省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辽宁省下决心,着力解决“炼”有余而“化”不足、“粗”有余而“精”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建成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重下降到40%,精细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化工精细化率达到50%。
为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辽宁省委建立了省级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机制。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由省政协主席周波牵头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去年以来,周波带队先后到辽阳、抚顺、葫芦岛、营口、盘锦、大连、沈阳等地调研,并于2023年8月、2024年4月两次主持召开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会,为实现既定目标统筹资源、汇聚力量。
因地制宜谋发展
近年来,辽宁各市精细化工产业的个性化和集群化趋势日渐明显。
抚顺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2023年12月28日,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年产20万吨高压石蜡加氢装置成功生产出80号微晶蜡产品,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成功生产微晶蜡产品。目前,公司上下正在为光亮油装置顺利投产冲刺。“这套装置投产后,所产光亮油将实现替代进口,填补中国石油产品空白。”油蜡联合生产车间主任刘彦廷说。老厂出新品,得益于抚顺石化公司投资超20亿元的油蜡特色产品产能提升项目。
阜新是我国氟化工起源最早的城市之一,坐拥良好的资源禀赋,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氟化工产业链条。当前,根据产业链图谱,阜新市正重点招引医药、农药、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化工园区,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优化配置。今年3月,氟产业开发区研究制定了《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化工项目准入条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化工项目的监督管理,着力打造东北唯一的以含氟化学品为特色的氟化工园区。
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在精细化工领域,中试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2021年11月,辽宁省第一家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在盘锦挂牌。而今,加快高标准中试车间建设也是盘锦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围绕双台子精细化工孵化基地、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产业研究院、清华工研院等本地创新资源,完善‘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盘锦市副市长刘占明介绍说。
协同合作求进步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这本身也是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在辽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内、外的协同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太子河畔,一条条管线将辽阳石化与奥克控股集团厂区连接,前者产出的环氧乙烷,正是后者生产所需原料。在抚顺高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抚顺石化生产的碳九产品通过管线输送给抚顺齐隆化工有限公司,经过加工提炼,生产石油树脂和双环戊二烯等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又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近两年来,在辽宁省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的推动下,央地合作更加顺畅,双方定期开展会商交流,合作成果正加速显现。盘锦市辽东湾辽滨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所属华锦集团、沙特阿美公司与盘锦鑫诚集团三方共同出资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绿色合成氨合成甲醇一体化项目”正在落地;中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针状焦、科星医药中间体等一批重点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辽宁各市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发展也被列上日程。在2023年10月召开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政协(鞍山)研讨会上,辽阳市政协主席吴松就建议,持续优化精细化工产业布局,高水平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七市一区在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生态构建、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都市圈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现代化发展。
今年初,辽宁沿海经济带专项推进会在大连召开。按照“推动沿海六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长兴岛—辽东湾—锦州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的部署,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将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务实合作,建立产业链项目,协同招商图谱,放大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效应,打造辽宁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
2023年,辽宁省化工精细化率提升到46.2%。今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将化工精细化率继续提高到48%。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翟德怀表示,辽宁将推动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坚持全省统筹、错位发展,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建设长兴岛(西中岛)—辽东湾石化产业基地,支持产业化项目、中试基地等建设,推进相关项目。
“要锚定年度目标任务,全力推动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周波表示,须进一步深化与央企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加快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产学研创新联盟,不断强化平台、金融、人才等要素支撑;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服务,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