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发展新赛道,锻造新质生产力。12月12日,浑南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投资促进大会召开。浑南区与近百家央企、民企、外企、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代表,签约165个重大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助力浑南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会上发布了《浑南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沈阳高新区(浑南科技城)“新东拓”科技招商专项行动方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中,“新”在于强化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质”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在此次签约活动中,浑南区政府领导现场与近百家企业、机构进行了集中签约,累计签约重大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165个,签约总额达1559亿元;签约10家金融机构,将为浑南区发展建设提供1000亿元信贷支持,推动全区新质生产力“连点成线聚成面”。
签约项目165个
浑南区的签约对象涉及央企、民企、外企、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
▶签约央企项目23个,包括中广核新能源战略融合一体化等项目
▶签约民企项目103个,包括华为数字能源合作等项目
▶签约外企项目13个,包括东芝智慧生活创新中心等项目
▶签约科技创新项目26个,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数字传播平台等项目
三年规划 助力沈阳高新区挺进全国20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我们将以科技城建设为领头,围绕五大主导产业,聚焦‘一谷七园’建设,整合各方资源,与大院大所名企名校一体推进平台建设、主体培育和成果转化。”沈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贵永说。
瞄准新质生产力,构建发展强磁场。《浑南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沈阳高新区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三生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将沈阳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努力挺进国家高新区20强,初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开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基础研究和高端科技人才引育等4个专项行动,持续完善“2+4+N”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培育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加快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等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广大企业和创新主体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积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力争到2025年,全区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50个,攻克产业技术30项,引育高层次人才550人。
围绕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加快成果转化落地。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载体升级和数字赋能发展等3个专项行动。联合域内高校院所与企业,实施“新东拓”科技招商,搭建更多专业化双创载体,转化一批优秀成果、积累一批优质项目、培养一批高成长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60%以上,各类双创载体达到9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255万平方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围绕打造“新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开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及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等3个专项行动。围绕“一谷七园”建设,加快发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等主导产业,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万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高端装备、电子商务突破500亿元,生命健康等其他产业向200亿元迈进。
“新东拓”行动 引育形成60家领军企业
此次大会上发布了《沈阳高新区(浑南科技城)“新东拓”科技招商专项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为进一步发挥以新松、东软、拓荆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企业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辽宁沈阳振兴新突破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沈阳高新区(浑南科技城)将实施“新东拓”科技招商专项行动,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方向,加速挖掘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加速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在浑南科技城就地转化,打造一批“新松”“东软”“拓荆”发展模式的高成长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高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沈阳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引育“新松”式企业20家、“东软”式企业20家、“拓荆”式企业20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傅淞岩 通讯员 庄昕 张鹰)